真菌ITS鉴定
本文关键词:真菌鉴定、菌种鉴定、真菌基因鉴定、分子鉴定、真菌ITS鉴定、微生物检测、微生物鉴定
技术介绍
ITS(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)鉴定是指对ITS序列进行DNA测序,通过将测序得到的ITS序列与已知真菌ITS序列比较,从而获得未知真菌种属信息的一种方法。ITS:内转录间隔区,是位于真菌核糖体RNA(rRNA)基因转录区或对应多顺反子rRNA前体中大、小亚基rRNA之间的核酸序列。用于真菌鉴定的ITS序列通常包括ITS1、5.8S和ITS2。真菌ITS 区域长度一般在500~750bp(碱基对)。
基于ITS基因测序的优点
为了解决D2基因真菌鉴定的局限性,相关研究发现核糖体操纵子中的ITS序列可更好的被应用于真菌的系统鉴定。在真菌的核糖体操纵子中有两个ITS区域。ITS1位于18S和5.8S之间,ITS2位于5.8S和28S之间。整个rRNA操纵子一起转录,但转录后的rRNA,两个不具备功能的ITS被剪切掉。ITS序列作为一个间隔序列十分重要,但同时它又不具备功能,因此,它的突变速度会大于5.8S、18S和28S基因。这少量的突变提升,使得ITS的序列相比D2具备更好的多态性。因此,将ITS1-5.8S-ITS2整个测序有助于真菌分类。
传统的真菌鉴定和其限制因素
真菌是一类特殊的真核微生物,大约有十万余种。在洁净室造成污染的真菌主要为霉菌和酵母两种。鉴定方法上,基于表型鉴定方法由于相对较低的成本,被大量实验室广泛地使用,但这往往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才能胜任,比如对培养基、培养条件的选择等;此外表型鉴定还受到参考数据库的大小和类型的限制,这些数据库多是面向临床诊断而不是工业应用,所以基于这类数据库的鉴定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。准确的鉴定结果对发现污染菌超标和溯源十分重要,错误的鉴定结果往往导致后续的消杀治理等工作并没有效果。近年来,分子生物学的发展,为真菌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技术手段和鉴定渠道。
相比基于表型信息的鉴定结果,基因测序提供的数据具有更准确,重现性好的特点,这已被业界普遍认可和接受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(FDA)在2004年更新的指导文件中引入了遗传方法,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“FDA无菌生产指南(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. Sterile Drug Products Produced by AsepticProcessing –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)”文件中,FDA强调在进行环境微生物监测方面,相比传统的生化和表型的技术,基因型的鉴定方法已经被证实具有更准确和更精确的优势,特别是在无菌测试、模拟灌装污染等的调查中具有重要的价值。cFDA于2015年12月1日开始实施的2015版药典中,在“9204 微生物鉴定指导原则”、“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”中也建议对受控环境收集到的微生物进行适当水平的鉴定,微生物菌群信息有助于预期常见菌群,同时也强化了通过测序进行基因型鉴定的概念。
相比与传统生理生化鉴定,分子型鉴定具有许多优势:
①可检测范围更广:即使无法通过培养得到纯菌落,只要能够提取得到微量的DNA就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测序鉴定。
②鉴定结果重复性更好:DNA序列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稳定的,不会应为菌群的生长周期而发生变化。因此,在菌群生长的任何时期进行基因型鉴定,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。(即便是死菌,只要DNA未被降解也可以进行鉴定)。
③鉴定结果一致性高:序列比对通过特定的算法由计算机自动分析生成,不向传统生化鉴定方法一样需要人工对结果进行判读。
④鉴定结果数字化,方便存储和溯源调查:基因型鉴定得到的是碱基排布序列信息,在进行溯源调查或者室间比对时,可以通过直接比对序列相似度来判断两个样本是否为同一个菌种,并不依赖其在物种鉴定时所得到的种属信息。
⑤鉴定数据库鉴定范围更广:与传统生化方法相比,细菌基因型鉴定的数据库所收录的菌种数量更多(为生化鉴定数据库的5~10倍)。同时,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,每年都有大量新的菌种基因信息被收录进数据库中。
天科优势:
★体系稳定:国内首批(仅2家)在微生物基因型鉴定领域通过CNAS实验室能力认可的实验室,严格按照ISO/IEC 17025质量管理体系运行,已稳定提供服务8年。
★方法可靠:依据《中国药典》2020版1021细菌DNA特征序列鉴定法建立的细菌/真菌基因型鉴定方法,DNA一代测序方法、全基因组鉴定方法等,均已通过CNAS实验室能力认可
★结果准确:采用经过验证的微生物鉴定数据库,收录细菌和真菌物种超过30000种,已累计完成鉴定20万次。
★客户认可:服务全国近千家制药、食品、化妆品等相关生产企业,客户遍及26省/直辖市,客户满意率99.99%
★底蕴深厚:本单位前身为浙江省微生物研究所,目前拥有2个省/部级重点实验室
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微生物检测与预警重点实验室(共建单位)
浙江省微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研究重点实验室(承担单位)